咨詢熱線
15歲的小明,和父母經常發生沖突。不僅僅是父母讓他學習的時候會發生沖突,連日常洗漱吃飯等小事也常常發生沖突。越是不讓干的事,越要干;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想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父母是束手無策、頭痛欲裂。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都無動于衷,認為你講的道理都是虛情假意,厭煩你對他管太多太嚴,吹毛求疵,不可思議。
今天,我們就小明的情況和大家聊一聊青春期逆反。
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他們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有了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意識,對于父母強加給他的意愿,就開始出現了逆反心理,而每當這個時候,就是父母對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最為頭疼的時候。
逆反心理,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指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反抗心態。作為社會心理現象,它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反抗性、偏激性、自發性、盲從性等特點。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為求自我獨立對父母或師長所表現出來的反抗心態,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被談論得最多的一種逆反心理。青春期逆反,并不是孩子**表現出現逆反的時期。
兒童在3—5歲期間會發生一系列心理變化,這個時期叫做**逆反期。我們往往對孩子的**個逆反時期,并不會像面對青春期逆反一樣去面對,或許我們會從成長的角度去理解**個階段的逆反,我們會為孩子的成長而欣喜。
**逆反期的反抗對象,以父母為主。孩子學會用“我”、“我的”來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按自己的方式行動;同時,孩子也學會用“不”來表達自己的否定的意愿,不愿意讓別人來干涉他們的事,表現出執拗任性。這也標志著兒童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這一時期,孩子要參與成人的生活活動,自以為別人能干的事情自己也能干,并大膽付諸于實際行動,自己要做的事情如果被成人代做,往往堅持退回原狀自己再重新做,他們內心希望父母能接納他“很能干”、“長大了”的感覺。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孩子的行為還在成年人的可控范圍之內。一般來說,我們對這一階段會采取一個樂觀的態度去看待。但是,當進入青春期以后,孩子從生理到心理都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孩子們的行為有時候可能會超出成年人的可控范圍,也正因為這樣,家長們開始覺得焦慮、恐慌。這也是為什么青春期逆反,會是被談及最多的一種逆反現象。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小編認為其心理機制的過程是:首先,是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清晰。埃里克·埃里克森認為,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它可以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一,個體的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個體的歷史性任務的認識與其主觀愿望的統一;也可理解為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全面認識到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是自己,或者說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稱為“核心的自我”。 小編以為,自我角色的形成,離不開孩子一次次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外部世界對孩子一次次的認可和挫敗。在這一次次的認可與挫敗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了自我的邊界。其次,是接受的信息量大增。孩子在這一階段,無論是從生活環境還是從人際關系都和過去有了顯著的改變,所接受的信息量也遠遠超過過去的信息量。由于孩子在這一階段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很多的信息在孩子的內部形成了沖突,為了驗證這些信息的有效性,孩子一次次向外部世界求證并和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觀念和態度加以比較和分析,以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觀念和態度。**,經過比較、分析,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青少年正處于“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傾向于持批判態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而這些內部沖突投射到現實的人際關系當中,形成了關系上的沖突。
對于小明出現的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這種現象,這是人們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較差,這種欲求也更強烈。
如何緩解孩子的青春期逆反,它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比如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家長的教育方法、孩子對未知事物的好奇等等。信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小編認為這是一個耗時費力又必須要做的事情。因此,家長們先深呼吸一口氣,讓自己不要過于焦慮,我們再來看看該怎么面對孩子的青春期逆反。
面對孩子的這些逆反心理,我們給父母幾點建議。
1、尊重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需要得到他人認同與他人尊重的時期。當孩子對你的意愿表現出逆反時,家長不要急著對孩子的表現做出好或者不好的評價,而要嘗試去理解孩子為什么這樣。
2、學會傾聽
當問題出現時,家長可以先提出問題,然后注意傾聽孩子的想法。到目前為止,緩和反抗情緒最有價值的方法,就是提出問題,并注意傾聽,而這兩者都需要耐心。
3、引導比指導更有用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過分的指責與強調。可能我們大部分人總是習慣了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并且強烈的希望別人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去改變。對于成年人來說,我們有獨立的思想進行判斷,這種方式可能影響不大。但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無疑是在挑起一場戰爭。小編認為,花點時間,慢慢引導孩子認識問題,比指導孩子改正問題更有效。
**,希望孩子和父母能夠和諧相處,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康獨立的人。
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如內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資請注意風險,并謹慎決策
Copyright©2018 版權所有:昆明大道心理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心理咨詢|昆明心理咨詢|心理咨詢中心|云南心理輔導.網址|云南心理咨詢 滇ICP備18005182號-1